2012-09-20

2012-09-20

琢磨出一句話,沒有什麼理論根據,也不是什麼理論的根據。

A work is a work. Work exists.

或者說(on dit autrement,),

Das Werk allein existiert.
(The work exists, solely.)

舉一部作品,比如說歌德(Joh. Wolfg. von Goethe)的浮士德(Faust),其為一部巨大的詩作,但也全然顯現舞台戲劇的可能。當創作完成,[1] 作品展現最豐滿的潛力和資質,向所有閱聽欣賞或研究者開放。作品本身(original)有這個世界裡的絕對存在,也存在於後人的精神中,起了變化,成為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même」。人們即使照搬一切,站在舞台上以「報告劇」形式表現,在當下走位,在表演的當下表現(expressed),詩句成為話語,行動成為生活。[2] 如同教會導師們總說不論經過幾十個世紀,人總可以從聖經裡,「汲取豐富的神益」,[3] 從神聖裡來的真實的祝福。

P.s.
西歐語言的片言隻字裡,人稱和格變化的意味呈現地很鮮明。我如果說「作品存在」,免不了「譯言生硬」的批評,四字又的的確確是緣由於過去數十年外來輸入華語文的想法概念。


---------------
[1] 「完成」可以以作者「完成」,不再修改,或是以一個有組織、接近於成形的狀態,或者持續未完成,其實是完成的,或者由他人代打,以致公認的完成。例子有莫扎特(Wolfg. Mozart)的《安魂曲》(Requiem, K.616)和老巴哈(Joh. Seb. Bach)的《賦格的藝術》(BWV 1080)目前流傳的終曲。以後者而言,該終曲很有可能是作為「完成」階段的,它有以「B-A-C-H」為主題的複式複格,卻未及完成。完成是主觀的認定,但究竟完成不完成則可以協商。人們有「補遺、考證」的自由。
[2] 接近詮釋學派(herméneutisme)的看法。如 Ricœur, Paul (1986): Du texte à l'action. Essais d'herméneutique II. Paris: Seuil 一書題名所表示者。
[3] 文書譯語,應來自某傳記的前言。恕我未能提供出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