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2

Leitz-Minolta CL + CV Nokton 40

人生第一部 M 機,Leica 和 Minolta 聯名的「偽徠卡」。

 (by K-r + Pentax-m 4/100)


年底敗了組 Leica CL 和 CV 社的 Nokton Classic 1.4/40 SC,至少做了一兩年的功課。機身上的刻字標示 Leitz Minolta CL,此機的三種名稱之一。CL 是機械機,後續的 Minolta CLE 才是電子機。40 mm 鏡頭是預設配搭的焦段,以前原裝有 Leitz Summicron-C 以及 M-Rokkor 都是 f/2。這 CV 鏡我永遠也不會用 f/1.4 ,依照一般的認知,它在 f/2 的表現肯定不差—是說很難得會用這麼大光圈。

由於縮減測距儀和取景系統倍率,CL 比通常版的機身要明顯窄,又不到只能估焦的 Rollei 35 那般迷你。不過初次入手,精緻的感覺就很讓人喜歡。背帶環位在側面,和一般的相機不大一樣,可以有點像脖子上掛悠遊卡那樣。

它的鏡後點測光機構使用 1.35 V 水銀電池,機身內現狀有附,對我這手持測光者是無所謂,在還有電量的時候偶而參考用。以後看 LR44 裝上去要大概補償多少。因為設有快門簾前面的測光臂,這台不能裝 Jupiter-12。搭配 Nokton 40 不上不下,理應不用煩惱鏡頭焦段的問題。倒是以後有機會買超廣 M鏡來用。

這天出遊,知道東西送到家了,回家就能開箱。鬱悶的心情因灑銀子多少有些開朗起來。接下來一個月先快快打捲彩色。

Nokton 遮光罩買了旋入式,比諸原廠標準品要不便,但是便宜許多。何必樣樣高貴?

Leica CL + Nokton s.c. 40 setup

2018-12-13

百微加環閃,大玩微距啦!

最近連買了兩顆單眼鏡頭!在 Nikkor 魚眼之後一個多星期看到 Pentax macro 老鏡可撿,就買下來。試玩好多天來(囿於空閒不多,其實沒幾次)很是不滿。先決定了買環閃,有「破盤」的美科 LED環閃組,然後又想到增距鏡。先買個 Kenko 2X 抵著用。增距鏡可增加有效焦距又保持工作距離,還能相對獲得放大率乘數,但是犧牲鏡組透光量,還有難免的畫質減損。

收到環閃前後,也收到增距鏡,是個 MC7,也就是七枚的構成,高端些的產品。環閃的配環40.5 ~ 77,獨缺 49,用手邊閒置的 49-52來裝。同步速度 100th,但試用起來曝光總很有問題。後來是直接調到 iso800,50th上下,鏡頭用 f/8,有效光圈大概是 f/16去了。

出來的東西頗能唬人。

707494B7-1222-4FD1-AF4B-8B8696C6F848
Pentax-m 4/100 macro + Kenko MC7 2X
Darktable low-contrast, uncompensated (→ input) WB

2C429DFF-3C3D-4E9F-9780-A744187539D6
Pentax-m 4/100 macro + Kenko MC7 2X

微距鏡是比接寫環實用很多,但並不能減少多少微距攝影的苦處。而且還體會了 2.8/200 macro 之類長焦距微距的「可貴之處」在於一定比較好的成像品質,以及比較正常的曝光組合。但也難說,微距鏡的工作距離短,理想的工作光圈通常也小、DOF淺。是不是真的搭配號稱 GN18 的環閃就能打遍天下,還存疑啦。

覺得 k-r出片在 iso800已經嫌沙子多,設備組合條件下還得要再調高些,玩玩就算了。想要更漂亮需要較新的數位相機,不見得非要 full-frame。這種東西只適合數位影像,摸過之後根本打消來一捲菲林的幻想。

2018-11-18

CW47, 2018

週六去彰化、鹿港,晨發昏回,兩鐵運動;周日到大溪,有限的範圍內,鐵公路和兩條腿比較適合。連兩天都是背了 Field 和 SA 75,還有 F80。鹿港的目的是龍山寺,多虧了 Fisheye-Nikkor 第一次以自己的觀景窗框了個戲台藻井全景。開始作業時,剛好碰到解說團,聽了一會兒,並且看好多人手機放在地上拍,都做同一件事,也有一群人圍著鏡頭入鏡的玩法。

星期天則是因為全身痠痛,多休息沒貪黑早起,天已大白才收拾出動。就往大溪,估計半天剛好夠混。

出彰化站說是市區繞繞,其實是「迷路」的意思。先走台一線到花壇,然後轉 144甲經秀水、福興到鹿港,再由 135 進鹿港市區。回程則是最後晃到天后宮一帶混在進香車陣裡,走上 135 (鹿和路)轉 139甲回到彰化市區,又迷路一陣倒是自後站經扇形車庫到彰化前站。

鹿港龍山寺拍的大底也沒什麼,規規矩矩從標誌性的戲台裡往外看。卻是沒有從外面山門看往裏面。F80 也就只有按那一格藻井吧。

大溪行目的是要到方濟生活園區,午後抵達新街尾先吃午餐,然後循康莊路—勝利街跨過四號省道,再看一次蓮座山觀音寺有沒有魚眼鏡可以發揮的題材。沒有。上週到此,是走過「順時埔」大漢溪邊蜿延;自大溪老街區步行,走勝利街算是不太遠、不難走。觀音寺那邊沒待一刻鐘便下山,較預期的早許多就到方濟生活園區(天主堂)。勝利街口離園區也是不遠,一個多路口而已。


這兩天 SA75 是改裝了凹板後第一次使用。在折疊機上頭,畢竟操控性仍是比較侷限,只比平板「理論上要有些改善」。目前唯一一張已沖掃是在通霄還用平板的試鏡,平床有些入鏡,所以要注意大概都要做「beddrop」,在 Toyo-Field 上頭是指 front standard 略後傾,焦平面再做相應的配合。

麻煩的是前板沒有移動空間,只好鬆開後板,用後板對焦。這對於在前後組都設有對焦滑軌的單軌機很正常,在設計以前板移動為主的折疊機上頭可苦了,後板的伸縮遠不如滑軌便利以及精確。最後仍達成對焦任務,發生混帳一筆:沒有關快門、試快門就放片夾,還抽出 dark slide,壞了一張片子,還好有多準備可用的片夾。

2018-11-11

Fisheye-Nikkor 16 魚眼鏡頭 (2018-11-11)

九月份繼八月中旬收入 Super Angulon MC 75,請前輩幫忙 SA90 的 Copal上油,隨著便宜收下 Mamiya Sekor 105-210 重砲。今竟然入手魚眼鏡頭,這種器材(或者說:視覺)其實已考慮快一整年,逢標的的出現,一舉衝下去。既然決定 Nikkor,就代表 N家 SLR還繼續留著。星期天午後收到。

這是一顆「F-type」Auto Fisheye-Nikkor 3.5/16 AI'd,在性能方面 Rockwell 給了不錯的評價。[1] 內建 N[eutral]、Y、O、R 濾鏡,相對地,後繼版本和現在的 AF 2.8/16 D 都是附 filter kit,加裝在後玉(必須[2]);Zenit Fisheye 16 也是如此。魚眼鏡頭體積不大,加以不用再加裝附件,在單眼用鏡頭之中可謂相當迷你,尤其在 Nikon lineup 之中更是特出。

開箱之後,隨便試了一格建築,然後轉往鄉間散心試鏡。相機裡頭的一捲彩負估計到年底會拍完,但等有幾捲再一起沖掃吧。


超廣角要機靈點,注意來光方向,還有攝影距離、構圖佈局。除非不在意自己的影子入鏡,碰到不對時的斜射光,實在是有點麻煩。用起來還滿稱心的,的確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若有機會帶著走,也來試試街頭拍攝。似乎在都會區比較有用處,但超廣很需要用心思,想要好結果仍需要很刻意,難說相機裝了魚眼鏡就可以輕鬆掃街出大片。


---------------
[1] Ken Rockwell: Nikon 16mm f/3.5. Fisheye-NIKKOR (1973-1979). Ken Rockwell's website (2017 [2007]) [LINK].
[2] Ken Rockwell: Nikon 16mm f/2.8. Fisheye-NIKKOR AF-D (1993-). Ken Rockwell's website (2007) [LINK].

2018-10-20

ColorPlus 泰安舊山線—OCT2018

十月上旬走完7個月前開始的 ColorPlus,連同已經過期兩個月的一捲 Ektar、一捲拍了一年半的 Kentmere 400 和4張 4*5 讓工作室沖掃。

ColorPlus 是用 Canon Populaire,常駐縮頭鏡,圖方便,而 50 縮頭也真的好用。

糟糕的是測光表有時 GG,明明有先充電,其 LIR2032 電池卻不怎麼可靠,不是一陣子就罷工,就是旅行拿出來根本不動。

這天兩鐵來到泰安舊站,門口拍一張大底之後,隨便混一陣子,還在周遭繞了幾圈。抱著 45A 來到月台上,這時候測光表還有用。屋頂之外就是強光,曝光組合實在覺得不大靠譜。喔,這天出門就差了帶上點測光表,挺落漆,太久沒認真的攝影活動,忘東忘西。大相機的曝光是靠數位測光表勉強代打。這捲 color 的最後幾格就在此殺完。

000066_e

000067_e

午間到舊鐵橋附近的堤防上,測光表真的不動了。只好自己估計:台灣西部,明亮到有點瞇眼,f/8到 f/11 之間。(陽光刺眼到開始微發黑就是 f/11 到 f/16)。空氣品質普通以上,自然光線充足。如此負片沖掃結果挺好。

000068_e

000069_e

000070_e

舊鐵橋橋頭有鐵網擋住,最後 portrait 這樣大概若以單眼鏡頭應該有困難。如果是 35 在這邊應該會更好看。

稍後東繞西繞,決定回程車班,先去探個險。一個多小時竟然走到后里園區—「神祕洞」過了也不知道,倒是爬了好些山路,有點可怕。仍回泰安站搭車。

Sekonic L-398A 購入記 (2018-10-20)

購入牛B 攝影人的行頭。L-398A,是個測環境光(ambient light)的名錶,studio deluxe 第三代。集英堂預購,比所謂現貨要便宜一點,就是多等幾天而已。

測量限制:[1]
入射 EV 4
反射 EV 9

規格上看,反射式測光看起來能力不怎麼樣,試想實際操作的狀況,其實是夠用了的。購買決策就在這邊,旅行之中使用 135,或是操作大型相機的場合代用上場(找參考物測光,或者應用反射頭),都可以應付經驗中的光線狀況。

測反射需要換成平面篩,比較理想的狀況仍是趨近測量目標。測光角度 30°,[2] 應用在戶外風光攝影,比起點測光表都不能稱「精確」。測光頭必須小心攜帶、保管,稍嫌不便。戶外練習發現,以入射式測光,在自然光稍強至明亮的環境裡,高光插片幾乎為必要。如果是二手表,沒有附插片是很不利的。

曾有誤解此物可以「精確」得到標準曝光組合,其實它是的確是相當厲害,但也只是得到標準灰的曝光組合而已,仍要操作者自己判斷增減。綜合印象來說,它是個可靠的手持儀器。

---------
[1] Camera EV - Exposure Value, EV chart, calculator
https://www.scantips.com/lights/evchart.html
[2] https://www.sekonic.com/united-states/products/l-398a/specifications.aspx

2018-09-16

2018-09-16

昨天週六颱風天。風暴沒直往台灣,有風無雨出遊。

到火車站決定到大溪,本來這回往北的權重就較大。

八月中也走過一趟,碰到傾盆大雨。不說沒觀到什麼光,包包拉鍊撐壞,動手勉強扣著;大雨虛度一下午,窩囊透了。

據說不大會下雨的,還是下雨。倒沒有預期的焚風高溫。

000058_e

兩陣雨之間拍了張大嵙崁溪(SA90),然後就沒有了。沒有了。雨中觀光。大溪空兩格公園是第一次認真走過,還光臨了一些新近整理好的展覽館舍。空兩格紀念館整修中。

000059_e

SA90 的凹板沒辦法換給 SA75MC,似乎需要個墊片,要不凹板太深了,小把手和鏡頭開關都會給板子卡住。一時還沒有解方。

Industar-22 KOMZ on ColorPlus, C-41 by 光影, Oct 2018

2018-09-02

通霄 Toyo-Field + SA75 試機

又到通霄「神社」。收了 Toyo 45A 之後真正試機,限於活動時間,沒有再往上去看虎頭山頂的風景。

Toyo 45A,
Schneider-Kreuznach Super-Angulon 5.6/75 [MC],
Ilford FP4+,
Cokin P001 第一念覺得傍晚了不需上濾鏡,後來還是覺得曝光已要好幾秒,不差慢 2/3格
Linhof 3414,
Gitzo 1370



昨天星期六走了趟后豐,一樣的裝備,大相機完全沒有拿出來透氣過,真可怕的行程。今天出門時沒有可搭的海線列車,只好走山線到銅鑼,自己 biking東繞西繞小鎮觀光,經過大大小小丘陵地走石虎出沒的 128線到通霄。路況不算艱難。

有趣的是在離開銅鑼,進入西湖地界有個景觀下來用小相機按一下,竟有位大叔開車經過,覺得風景優美也停車拍照。我想拍的是土地公廟,還以為怎麼這麼碰巧,大中午的有人要拜拜?旁邊人家養的狗聽到人聲,探出來吠叫要趕人,大黑狗狗視眈眈下,趕緊收拾了繼續路程。

休息一番,上山已經過 5點,架好後換過一個位置,陸續大概 3個 attemps,到簡直要放棄。便當機可控性能和單軌差太多,[1] 且這超廣角裝的是平板,退無可退。經過很多妥協,最後拍了3個半月來的第2張片子,從容下山趕車班回家。

過程中很多控制還是生疏,邊看 instruction manual配合遇到的困難,解決問題兼熟悉操作。便當機沒有度量刻度,更多的憑感覺,混弄一通下來,同意了這是設計相當到位的相機。

回家功課,就是把 SA90的凹板換過來。


---------------
[1] Linhof Master 可以 drop bed 解決一些超廣角的狀況。Toyo 沒有這樣的設計。後背可以做差強人意的 swing,但是要往後拉,兩個平面之間又因此變遠了。

2018-04-01

基隆廟口與許梓桑古厝 (2018-04-01)

一捲 Ektar100-135 結束後擺了很久,也拿去沖掃,內容是去(2017)年年中起到年尾。

卷首,基隆廟口和慶餘堂初訪。多雲天,一開始竟忘了 T02B 還掛著 Y48。偏色但還能看。該發青的午時,成了重陰天下午四五時,倒不至於黃透透的結果。

000008850001-1440

000008850002-1440

古厝常青的姑婆芋。[1]

000008850004-1440

是由阿華炒麵這邊往上走,就像個要塞的格局。山丘上另外頗有施設。

000008850003-1440


---------------
[1] 許梓桑古厝 M645 45mm 試鏡 (2018-03-24) [LINK]。

2018-03-27

台三線北埔郊外Pro160NS (2018-03-25)

2月中旬一個週末,遂行由竹南往竹東,經過峨嵋、北埔等地的路線。竹南車站(後站)出發,經苗北藝文中心、頭份鎮、三灣;誤判路況彎去三灣,多了幾公里路程,卻沒真正觀光到。


正午,來到慕名已久的苗北藝文中心…


午後繞進峨嵋街上,稍事休息,再往北埔去。近北埔的路邊停下,一個似乎沒有人注意的好風景,公路邊卻是稍嫌不便。此是早一波的 golden hour,色彩大好。

000009030007-1440

可惜鏡頭有問題,並沒有表現出這 M645 lineup 中堅廣角該有的解像力,細節都是失焦的。即便如此,風景還是很好看。

M645 1000S,
Mamiya-Sekor 2.8/45 "C" ø77,
Fujicolor Pro160NS,
GND4,
Spotmetering,
C-41 lab dev, lab scan, MAR 2018

2018-03-24

許梓桑古厝 M645 45mm 試鏡 (2018-03-24)

基隆多丘陵,地貌和人文景觀比所謂的山城還山城。市區完全開發的小山上,層層建築,並有可容機車通過的水泥鋪面彼此串通。自阿華炒麵對面的入口往上爬,至山頂「許梓桑古厝」,或「慶餘堂」,現狀半坍塌,是歷史建築。

途中有住家、有防空洞、有廟寺,並不算很高。也有其他的路徑可達,概念上,同一個山頭,不同的方向,縱橫交錯。

M645,2.8/45 試鏡捲的第二格以下。使用 Fujicolor Pro160 NS,店沖店掃,GIMP 縮圖。

000009030001-1440

年初 M645 戰力提升蒐到這顆 C 代 ø77 老鏡,使用 Cokin P 廣角套件,主要只是作為濾鏡架,遮光則稱勉強。正門廳前,此時此地攝影,陽光自斜上方入射,觀景窗看得出有耀光情形,左手稍遮擋就有效。當然是上腳架、接快門線才能這樣優雅。

000009030002-1440

收到鏡頭後,以及野外試鏡第一格就發現調焦很有問題。雖然都會以大景深進行,但仍然很擔心可用性受限,或者根本有什麼嚴重光學瑕疵。結果是:無限遠失焦,有限的距離內,如此番老屋現地,倒是差強人意。

000009030003-1440

Pro160NS買了兩捲,雖說器材有狀況,仍有不差的結果。挺好的彩色攝影經驗,前後花了一個月才勉強按完,其間用心有別,有的事後仍覺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