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0

30AUG2020-accessories

新買了幾個小東西。心血來潮再買一次 Bessamatic,為了讓轉接很難用的 Color-Skopar 能再出門衝鋒陷陣,也可以順便試 Retina DKL 鏡,據信是不能通用,應該是 Synchro-Compur 葉片快門設計把兩家隔開。Retina 機一則沒有看到理想標的,一則據說柯達的相機造工遠不及福家,擺著偶而轉接玩玩好。

然後是重要的小配件,一個 magnifier eyepiece,本著八成信心水準成功裝上 KM。還想當作大相機對焦屏的替代方案,然而似乎不適用。這個東西可以把一般觀景窗裡看得差不多的瞅到相當清楚的程度,也就是說這麼一來可以在菲林機上面用微距鏡頭對到很精細了。

旭光學原裝紙盒和皮套(已收在裏面),和 135 菲林筒外盒相近大小。


此外還收了一本《Fotografieren mit Bessamatic / Ultramatic》相機攻略,作者是 W.D. E,amuel,1967 的修訂 5 版。書內容和當代的相機操作攻略不一樣的是放了很多資料,關於蔡福的幾隻鏡統統都有。這才是怎麼操作相機之外最寶貴的部份了。

2020-07-16

CW29第1捲6x7沖掃

人生第一捲 6x7 是除了四五判之外用過最大的片幅,代表作就是大肚磺溪書院,[1] 其實磺溪書院拍了兩次,第一次感覺比較好,可是對機背還不熟悉,一個不注意沒過片就重曝了。事後看起來似乎構圖不盡理想,這麼一來倒也寬慰些。只是後來技術操作上拍好的這幅更花力氣,加上天氣熱,煎熬得很。

器材是師奶鏡和 Fujicolor PRO 160 NS。相機 Toyo 45A,使用 Horseman 10exp universal 機背。

找森寫真機掃描掃大檔,結果 24M 的tiff 檔電腦跑不動(5902*4815),連續幾次 Darktable 勉強擠出 thumbnails 就自己關閉。迫於無奈只好先以 GIMP 縮圖,再以縮圖處理。白平衡改成 6003 K;tonal:中度對比。

74830005_l2536

富士的片子出來真覺美艷,尤其是陽光下植物的綠色。

還去拍了孵好幾年的新豐天主堂。攝影位置不大曬太陽挺好。一樣用 SA53。

74830004_l2536

好一陣子沒有到訪老湖口三元宮,門前(終於?)由彩繪豬換成老鼠。或者是我實在是太久沒來了。這個各方面都處理得不錯。

74830006_l2536


進入七月,月初到中部撒野,拜訪花壇虎山岩和社頭的清水岩寺。這兩個點附近都可以再前往做深度旅遊,只是沒事不要再帶大相機了,根本變成拍照工具人。

花壇虎山岩。SA53。

74830008_l2536

社頭清水岩,古匾「清水春光」。SA53。
 74830009_l2536

捲末是鹿港/福興的文武廟文開書院,目的地是福興穀倉,在花壇—社頭—福興一日遊臨時插入的停留點,結果成了最後一格。穀倉整修中不能參觀。


--
[1] 2020CW25大肚磺溪書院等

2020-06-20

2020CW25大肚磺溪書院等

端午節補班日請假不上班的星期六天一亮就跑到大肚,沒人帶實在很難觀光,便直奔磺溪書院。

沒跟到上週石錦明老師帶走讀大肚庄,所以想自己走走,可連日網上搜尋看不出個脈絡,光憑地圖上各個點的外觀也打不起什麼精神去拜訪。真到了大肚仍然看不出可以隨停哪處,導航到了磺溪書院,人說是台灣最華麗。


書院的重點是中庭月台上建立的拜亭。這個「物件」有些地方也可見到,像是大溪蓮座山觀音寺。不過這座真的是漂亮值得殺底片,於是揮汗來曬機。
 

使用 Super-Angulon 53 和 120 背(Fuji Pro NS 160)。儘管接近正對著建築中心,偏差一點點成像就是不端不正,屋頂發生嚴重的 distortion。對此應用了前後相對 swing。也不知道怎麼搞的頭腦空白,竟然才發覺 field camera 沒有 shift?是說若決定要拍攝建築,得改用單軌才是了。但事情不是這樣的嘛,用 Toyo 45A 照樣可以完成。



 SA53 的板子是 45A 專用,又沒有買 158mm 大板,單軌機只能用 45 鏡頭拍 45 頁片。這邊 SA53 的 10exp 背手忙腳亂了一陣,碰掉後板的 swing只好重來。發現在上週使用時被我轉成正向,又台中放送局的經驗誤以為一定是倒過來裝。


實拍順便紀錄鏡頭投影的狀況,它顯著照不滿 45 全幅,對於 6x9 挺奢侈的。相機沒有必要做 dropbedding,6x7 的部份不影響。


projected image when done on ground glass ...



然後轉往龍井、梧棲幾個目的。[1] 先看了龍目井,井邊水池有小兒撈魚,竟聞琅琅童謠一句也不識,只覺得傳統可愛。不想會遇到這樣和傳統文化存著聯繫的小孩子們。除了書院之外都沒有再用大相機了。帶著鍛鍊筋肉而已。


---------
[1] 參蔡金鼎:〈尋找消逝的台中「港」 從水裡港到梧棲港、塗葛崛港〉,中時 2016-10-03 [LINK]

2020-06-14

增加67機背器材及收了徠卡鏡頭 JUN2020

5月底買進 Horseman 10exp 機背,到這週末終於按過首兩格 6x7 ProNs 160。四五在周日也有進度。週間收到血拼拼到的 SA53,但一時還沒有鏡頭板,便在左岸淘 17mm 凹板兩塊,一個 Linhof,一個 Toyo 45A 板,私心是大板子想來好操作得多。

 
結果收到東西,裝不上 Linhof 板,快門線傳動桿(鐵絲)是一個障礙,快門發條撥桿是最大的問題,空間不夠。研究 Linhof Press 原來在 23 機上面這些鏡頭是用平板的。果然是裝在 Toyo 板,勉強能裝上快門線而已。初步測試原來影像圈略小於 4x5 全幅,完整涵蓋 6x9 還有移軸容許量,6x7 當然沒問題。然而這個短焦鏡勢必要設置 dropbed 以免平床入鏡,如剛開始接觸 SA75 便有過平床拍進畫面的經驗。


是說到目前為止兩格用 SA75 很是穩當但少了點張力(約 60° 的視角,用起來有點像 135 掛機頭從 5cm 轉移成 3.5cm 的演變),鏡頭每個都是移軸鏡,和 Mamiya RZ、Fujifilm GX680 等比起來畢竟是費勁得多的重裝備,拍攝 67 片幅不免嫌彆扭。Lens tilt 效果得到有效範圍才有用,沒用到原本 4x5 的部份。從另一個方面講,大幅和中幅背都準備著也是多了很大應用彈性。

_IGP7420_s

總之第一捲 6x7 還有 8 格,真不想還要兩個月後才能送去沖掃。

糾結大半年以上,乘興收了一管 Elmar 9cm。週末一捲 Pan100 試用按了兩三格。小長焦老實講還沒有很多應用,這就是糾結的所在。這是用在比 5cm 更集中的凝視上,並位處稍大的空間距離;想要近拍小物比如說蜻蜓,雖然也是情理之中,但已是給電子機材寵壞了的現代人才容易做出的舉措,實務上難度很高。


2020-05-17

AF尼克爾20mm MAY2020

入手 Nikon AF 2.8/20s 老鏡,不是 D 代的 MIJ。陽光充足的週末下午試拍。

另外有試但沒放出來的影像中,確實有些變形有礙幾何線條呈現。除了略顯彎曲的直線外,算是沒什麼缺點了。[1] 這傢伙要跟 RF 鏡頭比輕便是比不過,但配合 SLR 或者 DSLR 很是剛好,跟神鏡 1.8/50D 一對寶。

_DSC9577

幾年前隨 D70 獲得 Sigma AF 21-35 之後用過這個焦段,除了開闊風光之外常常感到不夠廣,也就是說對我而言這是個風光頭,不適合拍攝幾何線條凸顯的題材。值得一提有的風景還是需要用更廣的超廣角,有如欠曝一格有餘不夠出彩的 ProImage:

20191207-01 KodakProimg100 19

2019 年 10 月底,京都鹿苑寺參觀。用 CV15 避開人龍,自己都覺得超強。是說建築體是不是因此放得太邊位了,也許會有這樣的批評。講禪義,屏除執著的念想,這樣清淨的山水畫面倒也有意思。在當時的條件如果器材換成 SLR 搭大廣角鏡恐怕不只低曝,連求個清晰的影像都有難度。

回到 20mm 焦段。以上的試拍在數位相機(D610)的印象已比 Sigma 21-35 優勝,[2],且又輕便,和魚眼共同擔當超廣角的 rectilinear 及 curvilinear framing 臺柱。攜帶意願高,相信在彩色或黑白片上會有亮麗的表現。

_DSC9581

三月底由慈湖銅像公園/草嶺山再訪打鐵寮古道,用 AF 28-85一路上用過各個焦段真方便,變焦鏡頭的缺陷在樹林草木間並不構成什麼困擾,只是覺得有時像是在溪澗或是山壁處 28 就是不夠廣,也就埋下有機會定要收個 24 或是 20。去日本之前差點敗「鑽石廣角」20-35,那時候由於 D610 的備用鋰電池還沒著落而作罷。想想若趕行程還要一路負擔「巨頭」肯定高興不起來。

上頭講的打鐵寮捲(PAN100)此刻還沒按完;去年以來的不少大中小片已經請高手沖掃,要再等等才有結果好來吹奏。


---------
[1] "Performance", Nikon 20mm f/2.8. Ken Rockwell 2011. [LINK]
[2]  Sigma AF 21-35 在彩色負片上的表現仍是不錯,數位機用得不多,礙於幾次碰到天候不佳的場合還沒有攝過什麼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