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30

阿爾班‧貝爾格的鋼琴奏鳴曲分析講義 (2012-08-30)

搜尋條件 'berg klaviersonate' 本意在找個影片聽聽看看,不期有篇對阿爾班‧貝爾格的《鋼琴奏鳴曲》1 的分析研究,七頁的 PDF 文件,由 Hans Peter Reutter 製作[LINK]。

看標題是《Wege durch das frühe 20. Jahrhundert》系列講義的一部份。這首樂曲不分章,標題雖稱「奏鳴曲」(Sonate),形式上看來可能有「奏鳴曲式」,但是沒有照「急--緩--急」分成三段或四段,直到最後之前(演奏時間約十分鐘)沒有演藝意義上的休止。

我第一次聽到,也是印象最深、覺得最規矩的是 Maurizio Pollini 的錄音。2 這麼「現代」我不排斥,尤其是這篇可謂相當獨特的音樂,還滿喜歡的。譜我自己沒有,曾經下載過、列印出來,勉強摸了一回稍稍見識,沒有真撂下去勁ㄦ練習。

理論音樂,特別是這篇(真是特別啊!),好不好聽算其次,分析起來一定不脫「厚」(dicht)這個形容詞。如 H.P. Reutter 一開始用譜例點出的,主題份量很重,在全曲之中重重疊疊,加上靈活的音響安排,3 從一點小事情扯出一大篇,認真看來又處處頗有道理。4 如 Reutter 在此分析中所說的(第五頁):
Aspekte [der] prozesshaften Verwandlungstechnik sind zwar schon bei Schubert, Liszt, Wagner und Brahms zu entdecken, aber erst Komponisten, die kurz davor sind, Tonikalität zugunsten einer nicht grundtongebundenen, umfassenden Chromatik über Bord zu werfen, können diese Technik zur vollen Geltung bringen.
當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時,好像天才用盡一樣,忽然之間算是走出一條新路,多開了些可能性。看看當世音樂學,並沒有因這些「革命者」揚棄古典,卻因為新看法,有了更大的自由。聲音這一層(plane)上頭大通,不再受限於遵守調性;創造新音樂,在「技術」上靠理論和人事,在材料上則純待一點靈光,就算是看似呆笨的材料,即有意引導也能成章。

這東西我覺得真的是很難,但講實作面卻是比理解它要簡單多了,我會稱之為「智慧活動」(brain-work);畢竟是理論派的傑作,要多靠頭腦,而不單是意氣感懷、強說愁的藝文活動。

P.s. Reutter 文中引用的,是 1910 年版,在 IMSLP 有 [LINK]。封面用 Reutter (上引文之末頁)所謂的「Jugendstil」字體,整個新潮。
P.p.s. Cf. inter alia Alban Berg/ Julius Bistron (1936): "Was ist atonal?" (Entwurf für ein Radiogespräch, 1930) in 23 -- Eine Wiener Musikzeitschrift, Nr. 26/27. Willi Reich (Hg.). Wien: [Eigenverlag] Willi Reich, S.1-11. -- de.Wikisource: 23 -- Eine Wiener Muzsikzeitschrift [LINK].


---------------
1 Alban Berg (1885-1935), op.1. 單有開頭的表情指示:「mäßig bewegt。」基本資料和 PDF 文件掃描檔於 IMSLP: "Piano Sonata, Op.1 (Berg, Alban)" [LINK]。
2 我的評價可能因主觀印象和主流意見有相當落差。收錄於 C. Debussy: Douze études pour piano. / Berg: Sonate für Klavier op.1. Maurizio Pollini, piano. Hamburg: Deutsche Grammophon, 1993. (423 678-2)
3 我想這篇或許是因新作曲法引導出前無古人的天才所致。
4 如 H.P. Reutter,第四頁關於此曲中動機的變形譜例,以及次頁的模式圖(Diagram)呈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