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5

Prélude d-Moll, BWV 811 (2012-03-05)

今天打開《英國組曲》第六號 d 小調。在一開始的部分(無速度指示,下文也主要在講這段)聽見的看讀到的不一樣,才發現照譜面[1] 來講,第二小節左手先前都彈錯了,和絃中 f 並沒有持續六拍,然後接 g;三和絃散開、轉位往上爬滿六拍,掛留到節尾進入一個小變化區。這個譜面其實是在第二群三拍子中,上到右手一級和絃轉位的同時,低音剩下完全八度( d-d1)。持續低音 d 不計,末三拍的變化球,突然下了一個滿鮮明的,在二級上建的減五度(e-g-b),在 d 上頭聽起來帶有 「g-b-d1 附 e1」感,相對主調位於 4 度,且 b-e1 也是個四度:


類比的位置在轉調到五度(A-c-e),從第十九小節開始,這譜面跟開頭比起來卻很有所差異。首先,中間聲部(Tenor)至少在形式上是連貫的。「保留」我圖上畫記號的延長,估計在兩處相彷卻不全然相同處起著音響上的補強作用。


首先第二十小節第三拍的 a 沒有延長,但是作用同第二小節所發生過的,它往上爬一個和絃轉位;可能是編輯的意圖,要讓這兩個地方類似,但是有不同。既然要讓 a 小調和絃「乾淨」展現,就不要讓相對而言動的線條附近再填聲音,而是在左手讓位於中聲部(Tenor)的 e 音延長,並且接上相對 a 小調而言四度,其實是回到 d 的一個減七和絃中的 f 。因此,這一句的結構因中聲部的持續而更形緊密,也在此凸顯中低音的旋律(或者「歌唱」,melody);相較之下,在開頭的部份雖然不差,但就是比較碎裂。[2]

這首 BWV 811的 Prélude 除了這些,還充滿很多類似 BWV 543 Fuge,

Source: Petrucci Music Library[3]

或 BWV 565 Fuge 同樣在快結束前一段腳鍵盤上的獨角旋律

Source: Petrucci Music Library[4]

類似的成份「模塊。」作曲家設定的節奏很明確,即使在後頭的 allegro 也是以類似的想法建構出來,加上靈活的調性變化還有「花邊」,整首曲子有料,又各種發展走法也合理,堪稱富於幾何美感的傑作。

還有一個地方,第三十二小節的 B /  b2


我的意見,儘管第三十一到下一小節交接處一個「收」在主音,但同時也就在這個主音d2往上接六度的 b2,一個歷時性(diachronic)的小三度,然後半音、半音跨四度地轉下來,這就是前面講的「獨角戲。」後面這裡我建議比較上的強音分別落在 (b2) a2、f2、d2,剛好是個主調三和絃拆開。

回到我圖上的畫記,B 和 b2 「unison(o)」:這個 b2 雖然是本小節中的第2拍,左手的 B 則是從前面唱完的小結處,右手同樣從前面一小節過來,建議句子暫時收在主音,另起 b2 開始的小三度單位,同時間左手停在 B 有和這個 b2 產生「集、散」的意思。稍後 B 爬上 H,相對的右手旋律幾何地反轉主題的基本型(here an axiomic reflection),不過也只有到這裡為止了。


------------
[1] Englische Suiten (English Suites). BWV 806-811. Urtext. G.Henle Verlag München, 1958. 全音翻印版。
[2] 雖然這裡下移五度,但末三拍下的四級(d) 和絃正好和前面同處中音部 g-b 形成二度下行級進的關係。四度構成過渡往完全五度(A-e)的契機。也可以看做中低音部的比重順應往下移調而自然是較為填滿,也少了刻意強化中高音的支撐理由;相反地,在中低音支撐,右手只留下一線,凸出分散和絃 a-c1-e1-a1 。
[3] Bach, Johann S. (1867): Sechs Praeludien und Fugen für Orgel. Dritte Folge Nr. 13-18. Als Bach-Gesellschaft-Ausgabe, Bd. 15. Hg. von Wilhelm Rust. Leipzig: Breitkopf & Härtel, S.189ff; IMSLP, BWV 543. [LINK].
[4] Ibidum, S.275; IMSLP, BWV 565. [LINK] [score:LIN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