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7

我的 BWV 852 Fuge 主題奏法 (2012-03-27)

老巴哈平均律第一冊,第七「組」,降 E 長調(Es-Dur; E-flat Major)賦格[1] 的主題,


現在有比較清楚的構想,如何設計主題尾巴掛的八個16分符,要從綜觀整個賦格裡一再呼應的微結構來解釋。

第一張圖裡先行畫出的綠色弧線,像是分散和絃般由上而下,第一個弧和前一個音,也就是 b1 是不連續的,第二個弧則和 as1 不連續…。這兩個被小團體排擠的起拍,在第三小節初半終止音 g1 形成下行級進。後面跟著三個音,拉高八度是前一個級進的摹仿和重複,藉著兩個聲音之間節奏快慢的互補,延伸出主題變形。這點算是題外話。

這個賦格主題,從我的個人心證來說,前後各是一個16分符模塊,它們間很可能有著除了節奏相似之外的深層連結,也就是說,是同一個想法出來的。我認為這模塊的前半部可以視作

in 16th:
(d2-) | b1 - g1 - es1[sic!]...
和圖中畫上綠弧的模塊是極類似的。

在第二個重複主題(不含開始的主題本身)之前,有一段帶有「預告」性質的連番進行,先看到它前面是
as1 - g1 - f1 -es1
也在此 es1 處「切斷」原有的進行,插入「兩個半」前面所說原主題所帶的16分符模塊,直到第6小節插入重複主題之前:


這樣連續又大膽的音群已經相當程度地凸顯出主題裡的16分符模塊,暗示演奏者處理的方向,就在於首音不計或者作為前一個單元的末音,四個一組、四個一組地清楚帶出。

接下來的第3張圖主要就是在 Bass 和 Sopran 之間三次16分符模塊的呼應(第7-10小節),中間 Tenor/Alto 則以分散三和絃連繫 B 和 S 高低二條線,也形成向下走的級進,並且合乎不過三原則。在第三次呼應中,Bass 部分做了變化,以重複一次(也就是兩個單位)16分符模塊達到延伸旋律,以銜接「主題二。」在「主題二」的結尾,圖中畫有紫色圈圈的分散七和絃收斂於三和絃,[2] 又半終止於其四度之上。如第13小節前半,Es-G-B(主調一級)收在 As;同小節後半則以向下級進的減七級 D-F-As 收在 G(進入第14小節)。

再下來,前面「預告」過的戲碼,由第8、第9小節來的同一句 Sopran,但是並沒有重複到三小節,而是在第14小節中開始演出。在這一段的開頭,我想可以以「首音排除的例外」來看,將 g1 看作 g2 的「迴響」;g1 和 c2 構成四度,概念上不宜切割,但是實作上可以以「非連奏」(non legato)處理,達到音色連貫即可。同一個 c2 和 g2,以及隨著的第一個「半」個16分符單位,五個音則是一起處理,總括在同一個弧裡。如此由高而低的連續「劈砍」,在中音域形成緊湊、壓縮的印象,直至押在c (c-Moll) 調性上的半終止。


一連串的重複之間,音響上比較突出的,算是四個一組裡頭的三個音;其中第一、第二音又和第三、第四音組成類似上下分層的模糊調性句。[3] 正有著這樣的雙重性格,直到第17小節中,利用此長串重複,算來五個半組,在最後變形(h1 - a1 - h1)達成過門轉調。

在此小節中可以注意到第二拍的
h1 - a1 - h1
於第3拍有個 Tenor 回聲
b - as - b
接著,第四拍順著主題的樣板,向上級進
c1 - h - c1
這樣的細節頗為幽默。[4]

我的想法中,主題最末部分16分符模塊的奏法暗示已經在以上所提及的這幾處裡充份顯示了,是以相同、相似的型式,在微結構上彼此印證、連結。



------------
[1] Bach, Johann S. ([1989]2003):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Hg. Alfred Dürr. 5. Aufl. Kassel et al.: Bärenreiter, S. 36-37.
[2] 第二個圖片中,起首 Sopran 也有出現如第三圖紫色圈出的待收斂分散七和絃情況,收在g2,未予標出。
[3] 意為類似 BWV 1013 Allemande 終止前一華麗句的效果。
[4] 也同時是常見的作法。想到平均律第二冊的例子,於第十七組(As-dur/ Praeludiu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