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7

BWV 887 gis-Moll 一點感想 (2013-02-27)

不放譜例,說說就好。

頭一次聽這首曲子,尤其是前奏(Praeludium)部份有特別感觸,而不是 CD 放著聽若未聞,是已故 Gustav Leonhardt 在 Harmonia Mundi 發行的錄音。我年輕(!)的時候聽過 András Schiff 鋼琴演奏(Decca),但不認真;自己買過 Daniel Chorzempa 用各種經典樂器(authentic instruments)演奏,彩色設計四片裝 CD (Philips),從而對古樂器有興趣得很;更後來買過 Kenneth Gilbert 同樣全部大鍵琴演奏的錄音(Archiv)。但是,聽過這些錄音和好些人演奏《平均律》全集,印象最深(不見得都很認真聽)、最有力的仍屬 G. Leonhardt。

BWV 887 Prelude (Praeludium)有趣在頭一次接觸到 Chorzempa 用古鋼琴(Clavichord)演奏,好像機械鐘裡頭的齒輪,聲音動個不停; Leonhardt 則是用一般人印象的大鍵琴演奏,但是殘響很長(後製或者錄音場地很特別?),非常流暢。從兩個演奏家的表現之間,我感覺這曲子歷久而彌新,不古板。看起來(聽起來)內容單純,但是結構上、音樂上可謂高竿中的高竿。

它最特別的應該是中間[1] 連串成組的半音級進,有幾個不同結構次遞交織,另外一條聲音則是用十六分音音階不停上下跑地填滿。那時候的作曲技法就是用很有限的材料,從材料裡拆出新材料做變化。有人覺得 J.S. Bach 的東西千篇一律,聽起來無聊;領會到趣味的人(不限於此,包括其他「古典音樂」愛好者)就會建議:多聽就懂了啦!

Praeludium 應該還算容易「入口」。後面的 Fuga à 3 首先在於主題有點長,又平淡;再則雖是三聲,漸層超豐富,演奏者和認真聆聽者都得大大提高注意力,應該很難一次下嚥。即以自己的經驗,剛開始彈完它只是為了拼績效,但拼了幾次便慢慢嚼出味道來。我認為這是《平均律》裡頭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子,可謂「心的即溶雞湯」。[2] 像我常常擺著很久沒彈琴,不要說「練琴」,用 BWV 887 可以很快啟動對位音樂的「歌喉」。就算只有短時間,彈完又收起來,思緒會清新很多。

Fuge 前面提到是三聲對位,它的速度不應該太慢(節拍為 6/8);主題之後,接著的副主題以長音為明顯。整個 Fuge 基本上就這兩段在發揮,作曲家還利用材料裡的節奏,不急不徐推出不同的韻律感。我以為本篇最大價值就是極精緻的層次之中輾轉引出流暢的歌聲,最感動的是在第 118 小節尾末拍開始,到第 125 小節首拍的一句(Sopran 聲部),就在尾巴 h 音(同時回到本調,構成小三度)不僅收得「空靈」,演奏上也毫無壓力;[3] 在此三部對位竟也恰到好處:Sopran 收,Tenor 揚,和 Basso 相對半句,Sopran 又出現。其後就是收尾的完整交代,最後到低調的終止式。


---------------
[1] 作曲家在此曲中採五度假中止,前後各自反覆,結構各自對稱,再前後相互對稱的方式。
[2] 稍偏重手指基本技術,但也不失歌唱性的熱身活動選擇很多,特別推薦同樣在《平均律》(下)的 BWV 877 dis-Moll Praeludium。
[3] Sopran 在右手裡唱完,T/B 交在 g# 上,T 揚 B 抑,右手立刻補位,再接著 S/T 兩條相近的聲音(略近 Canon)需要細緻處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