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7

考察以「雄辯」譯「eloquence」 (2012-11-07)

在《法國近代文學史》的一部譯本,[1] 表面通暢,其實可謂處處奇危的譯文裡,充滿生硬的辭彙硬套[2] 和遷就於原文(英文)的長句。有個特異的單詞:「法國式雄辯」:
在法國文學傳統中,無論口頭或文字上的雄辯文采 eloquence 都是一種儀式。實際上,由於其特質,雄辯在每一種文學傳統裏,都具有某些程度上的語言因襲性;但在法國,這種語言成為高度形式化表現的本能,卻比任何其他傳統中存在的更為深刻與持久。[3]
本書之始,第一回出現「雄辯文采」,以「文采」喻意,但以下全作「雄辯」,或許是譯者採取的簡略。我以為,在此文學討論的主題中,「文采」要更勝「雄辯」。但凡在原著中,翻作「雄辯」者確為「eloquence」一詞無誤:

In the literary tradition of France, eloquence, both oral and written, is a ceremony. It is true that in every literary tradition, eloquence, by its very nature, must become to some degree the stylization of language, but in France the instinct to make of language a highly formalized expression is deeper and more permanent than in other traditions.[4]
又另處
書中片斷可以在其光輝中中分離而獨立存在;同樣地,交談中的一句話也可由全文中被引出,而自成傑出、單獨的創造物。 [...] 口頭上或文字上的「法國式雄辯」,乃是儀式化構思的表現。[5]
此段 W. Fowlie 的原文
A single page can be separated from its book and exist autonomously in its own brilliance, in much the same way as a speech in a French conversation may be taken out of its context and seen to be a distinct and singular creation. [...] French eloquence, whether written or spoken under the stimulus of a physically present public, is expression ritualistically conceived.[6]
譯文在這個詞上頭使用方括號,此處理除了表示一種特別的指稱外,別無對於了解其意義帶來任何幫助。我以為可以再舉此書中一二處,作為探勘「法國式雄辯」或者譯者、乃至於字典編纂者對「eloquence」一詞應用「雄辯」作對譯的真切內涵的線索。作者先就法國的民族性格中對於藝術概念超越個別人士的共同理念
法國藝術不以對新世界的探索,而已對傳統的更新而著稱。 [...] 法國作家認為獨創力並不重要,甚至認為它是藝術上的一個虛幻目標;外觀上的創新時常祇是就思想的矯飾而已。[7]
特別指向語文技巧方面,話術(rhetorics)在法國語文中的重要性,結合前段引文可作一綜觀:
在法國,交談的藝術,幾乎就等於說服的藝術。而欲求說服最穩當的手段之一,就是親臨傾談而贏取讀者的信賴。…[8]
這裡提到話術的根本意義在於技巧性、甚至稱作「藝術」的說服方法,這說服是以言辭達成的,因而與語文、文學發生緊密的連繫。[9] 至於「eloquence」(拉: eloquentia)的詞源來自於「ex」及「loqui」,前者化成字首之「e」,後者在此可以連繫到「locutionary」,即「言語的」,如在「speech-act theory」中所重視者。形容詞「eloquent」(英)是指人具有良好言詞能力的品質;名詞「eloquence」(英)、「éloquence」(法)[10] 則略謂「口才」,這個詞語亦切中「話術」之意。然而「雄辯」究竟是否為恰當的譯詞?

「雄辯」本就存在華語文之中,故採取此詞語是以既有辭彙翻譯外來語詞的情況。雄辯之雄本是個形容詞或者副詞,二字共同構成某種特殊的活動;若以「雄壯」補足(compensate)單一個雄字所表示的意場(semantic field),「辯」字則偏向於「辯白(辯駁)」解,可以聯想到一些片語如「舌戰群儒」、「辯才無礙」、「鼓三寸不爛之舌」等等。

我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作語料搜尋,先秦兩漢不見作為單詞的「雄辯」;兩漢以後始見四個項目,依年代概為

一、李白,《梁甫吟》: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准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出清代輯成之《全唐詩》);
二、吳筠,《覽古十四首》:
「食其昔未偶,落魄為狂生。一朝君臣契,雄辯何縱橫。」(同前出處);
三、《太平御覽、人事部五十一:絕交》:
「劉孝標《廣絕交論》曰:騁黃馬[11] 之劇談,縱碧雞[12] 之雄辯」;
四、《三國演義》,有寫龐統行止云
「…操大喜回寨,請入帳中,置酒共飲,同說兵機。統高談雄辯,應答如流。操深敬服,慇懃相待。」(第四十七回:闞澤密獻詐書,龐統巧授連環計)
從這四句可見,除第三項外,「雄辯」二字出現所代表的,不外乎「能言善道」、「滔滔不絕」,即第三項詩文對工「劇談」之於「雄辯」,談字與辯字仍不脫「相與言談」,且加上修飾副詞「劇、雄」,同樣表示和其他三項有重疊的意思,又更凸顯出談話中的「氣度」一線,然而這部份較為難以定義。至少可知修飾副詞「劇、雄」又使得前引《覽古十四首》句可能帶有超出一般「雄辯」的幅度。

我以自己為現代漢語使用者的地位,指第四項《三國演義》的一句,不僅是四個例子中屬最晚近,也是最近同於現代意涵的,略述如下。

以《三國演義》該段描述的軍情,使者在主帥面前「高談雄辯,應答如流」並能使人「深敬服,慇懃相待」,則較合於前述的「舌戰群儒」與「辯才無礙」兩句。憑著好口才和超人機敏而致「雄辯」表現,其大意為折服他人,其言談簡直無懈可擊。「雄辯」因此有了「壓倒性」的意味,更是來自於「雄」字,類於例三中所示,有如「脣槍舌劍」又「咄咄逼人」貌。這是近代語文中「雄辯」較可能直接給人的聯想。

以既有辭彙翻譯客觀內涵並不相當的外文概念(詞),雖然成就辭彙層面上的解決方案,在閱讀(認知)脈絡中,卻有可能因此誤導讀者的理解。本文所示「雄辯」一詞在中古時代(唐宋文)或許單單表現「率性」、富有個人魅力的談話;到了近代,從語料與現代的觀感而言,已然衍生出和既有的古典辭彙不同的意義。以現代語文翻譯,則應注重同時代的用法,並且需要嚴格考察字辭典詞條的情理再作應用。


---------------
[1] 華萊士‧伐利(Wallace Fowlie)(1976):法國近代文學史—自梵樂希至沙特止。(原題: A guide to contemporary French literature: from Valéry to Sartre.)陳亦蓮、陳亦菊(譯)。初版。新竹市:楓城,頁 2-3。
[2] 「字典式」套譯,癥結在於「字典」的可用性(「信度」問題),以及其使用固定對應(pre-linked corresponding pairs)堆疊字字句句,由下而上(bottom-up)的途徑。
[3] 華萊士‧伐利(1976):〈導言:法國文學的心靈〉,於註 [1] 所引書,頁 2。粗體字乃筆者所加,為醒目作用。
[4] Fowlie, Wallace ([1957] 1976): A guide to contemporary French literature: from Valéry to Sartre. Reprint. Gloucester, Mass.: Peter Smith, p. 4. (reprint of the 1957 edition by New Yorker publishing house Meridian Books)
[5] 同註 [3],頁 3。
[6] 同註 [4],頁 11。
[7] 同註 [3],頁 4。此處原文作「French art is knowingly the renewal of tradition and not the discovery of the new. [...] The French writer knows that originality is an unimportant and even an illusory goal in art. The seeming new really draws upon the old.」見註 [4] 所引之 W. Fowlie ([1957] 1976),頁 11-12。
[8] 同上註,頁 6。原文作「The art of speech in France is almost identical with the art of persuasion. One of the surest means to persuade is to speak intimately and personally, to take the reader into confidence, to speak confidences. 」 於 W. Fowlie ([1957] 1976) 頁 14。
[9] "En rhétorique, l’éloquence est l'aptitude à s'exprimer avec aisance, capacité d'émouvoir, de persuader par la parole." fr.Wikipedia: éloquence [LINK]; en.Wikipedia: Eloquence [LINK].
[10] fr.Wiktionary: éloquence [LINK]; "éloquence" (chez Centre National de Ressources Textuelles et Lexicales, CNRTL) [LINK].
[11] 「黃馬」出《莊子、雜篇:天下》篇末(連結 ctext.org [LINK]),謂「黃馬驪牛三」(論黃馬、黑毛牛有三種邏輯格),見百度百科:驪牛 [LINK]、辯者二十一事 [LINK]。
[12] 「碧雞」,見百度百科條目 [LINK];前引指向南北朝時梁昭明太子所輯《昭明文選》中收錄劉孝標《廣絕交論》(《文選》卷五十五、論五),典出漢代王褒《碧雞頌》。見梁昭明太子(編):李(善)注昭明文選。唐李善(注)。下冊。臺北市:河洛,頁 118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