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0

賦格的藝術:簡單的智慧

本文欠缺組織,小心腦殘。
三腳貓的告白:

智慧是簡單的。
智慧是狀似笨拙的。
智慧唯智者配德。
智慧唯內蘊不喧。

巴哈晚年集成的奇作,《賦格的藝術》(die Kunst der Fuge),編號BWV1080,原譜主要在d小調上,據說長期不受重視,蓋枯燥乏味。我這後生晚輩聽說此集後「親炙」半闕,小眼界的來說雙手技術上普通,對位技術上普通;作為「音樂」不算很能受多數人的歡迎;作為教材,可又太艱澀,不合時宜、不切實際。

在《賦格的藝術》裡,樂曲大多是四部賦格,以一段所謂沒啥特色的主題作對位(Contrapuncti),加上變形的「主題之主題」和「主題之主題之主題」,甚至有所謂未完成的最後一曲。現代的演奏每每將未完成的賦格處理得很哀愴,還加上幾個版本的續作發揮「完成版」。即使對成「家」者,要能順暢並且「有聲有色」地再生其中任何一首,都是不小的挑戰。超過雙手的挑戰自然可以藉著改寫細節或者採四手的方式解決。以版面而言,看起來最適合的就是「能夠持續長音」的樂器。除了管風琴外,傳統的鍵盤樂器全都不夠格。但這並不是說就不能用鋼琴、古鋼琴或大鍵琴演奏,G. Leonhardt就有滿酷的大鍵琴傳世錄音。絃樂四重奏、現代樂團改編版都有人做。

以上應該算簡介完了。以下我的告白可以和第一段的評論一起很簡略地講,是關於一個行為人、鑑賞人和批評人的地位言。在琢磨《賦格的藝術》時,一如所有的賦格,多少比較在意保持主題清晰。練習往往中斷在它的「過於艱澀」處,然後出現「主題平淡無味」的念頭,再適時加入並行聲後,往往驚訝如建築基角堆砌的氣勢,不卑不亢,不華不美,卻完全崇敬指尖壓出來的聲音進行。純粹的音樂,或如古中國所言的「致中庸」,完全是一種和諧的形式,即便自由對位容許所謂和聲的不和諧。音樂,成為整體的崇高,無關乎複雜的面貌包裝,也無關炫麗的色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