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ma 21-35 和 D70 一起來的,不過現在主要會用在傳統機身上。買了壓克力顏料和細毫的「圭筆」想補掉落的字,可這個嘗試失敗了,只勉強手寫(搞成很明顯是手寫字跡)上「21」和「24」。換了牙籤、細鐵絲的效果同樣不理想,美工刀尖倒稍稍好些,但是這幾樣作為塗寫工具,筆劃連續性都談不上。至於光圈環的字實在太小,做不到,便想在各個檔位只點一個白漆點,等稍乾了以後實在很難看,不如不要,輕易刮掉了。天啊!還好只買一罐白色,沒買黑色顏料,還妄想做得有樣子,就繼續補東、補西的…。
D70 經常使用的是 Tamron 02B,當作標準定焦,沒有任何電子功能,只能另外拿測光表測光,也能有不錯的結果。家裡沒有廣角(Dx = 18 mm)。陰雲漫天,光比比較柔,要不,出大太陽時廟中天井會爆光光。就位超廣,時有風,有零星拜拜民眾,下了些等待的功夫。又以數位相機近前,拍了「最精華」的正面。[1]

兩個月前,元宵節曾拍過難得覺得不錯的東西。[2]

「明經進士」的金字有些意外的美妙,天井裡搭設的採光罩既收納了不很強的日光,又將柔光散射進建築內部。彩色攝影於是得到宜人的結果,然而前景鄉民是比較低對比、乾澀的地方,尤其若以黑白表現,我不認為這個取景會較於此彩色檔優秀。
今超廣角就位的位置,在香爐的後方(靠天井),收進柱條和兩側襄贊燈籠。如果注意取景採取趨於平視,這 Sigma 21-35 的變形可以控制在可覺察,但相當微弱的程度。
使用數位或傳統相機,分別(不可免地)有些把握得或把握不得的攝影機會,品質良窳也說不準,總是看概念上有沒有下足功夫、攝影時做得夠不夠好。
應該下週會取得顯影材料,把冰箱裡的好幾捲 rollfilms,和最主要十幾張頁片沖好,騰出片夾。不過,要有數位影像上線,要很久很久以後。正在琢磨什麼時候弄臺底掃吧。
---------------
[1] D70 + Tamron 02B. Camera WB::Cloudy-2. NEF/UFRaw +1.33EV, 6000K. GIMP Jpeg export.
[2] 〈紀事 (2016-02-21)〉,YOSEF [LIN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