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7

紀事 (2015-01-07)

天候又轉陰冷,屋後梅花大開;屋旁還有一株,花況落後。拿出少用的 35-70 手動變焦鏡,收光圈還行,邊緣除了落在焦外的成份外,論解像顯然不行。是數位 sensor 都已顯出不堪,24×36 會很慘。[1] 哪天用 K 機拍 Pan400,再特意用它看看,必須用 f/5.6+ 至 f/8。半年前的經驗,它的廣角變形雖然相對嚴重,基本上謹慎使用是可以的,要儘可能用腳架。自從 400TX 以來,和現在剛開始一捲 RDPⅢ,多是手持。其中有比較慢的,15th 尋到支撐,手肘有靠;一般 60th、125th 都是憑空拍攝,檢討起來有點罪惡感。以後攜行考量之中,好歹帶個單腳架吧。

變焦鏡在我的攝影和器材配置兩方面來說,實在是雞肋,然這個鏡頭還沒有經過 blanc-et-noir,怎麼也覺得沒真磨透不好隨便脫手,有些期待便是。它用 ø55 mm 濾鏡,現有中黃可用,也可以轉另一塊 ø58 mm PO0。



昨以 Mamiya-Sekor 2.8/80N 轉接 K-r,焦外奶得很,但是出現了不喜歡的 over-glow。



新年開工,Zorki 寄去修理,檢測各項處理費用都還好,然而有三:退片齒輪定位軸、bulb (和快門組)、測距儀得調整,估價加起來還不少;上一批 Canon P 和 Steinheil 的整修費用也是好一筆(對焦筒的 re-lube 算得滿高的?)。不論是低價的俄機,或者是很有一點身價的 Leica,能留到現在,能維修起來,都好。

常看到好多年前的論壇訊息說俄國光學產品總是踩到地雷,便宜所以無所謂云云,我以為很不對。再者,以前多道聽塗說,加上粗淺的使用經驗和印象,憑著「天下相機差不多」不注意使用方法,操作不如意或是搞到故障在所多有。數位時代還有個例子:Helios-44-2 的 preset,誤解為光圈環裝反,其實 preset 有幾個形式,機械設計也有差別—有的具有兩個環,有的只有一個可動環,加上鎖定按鈕,如我使用的 Tele-Ennalyt 3.5/135 塑膠鏡—,講出一些類此的評語只有弊大於利,而不是增進攝影趣味。

「太陽神-44」是個不錯的鏡頭,但循「物以稀為貴」原則,它產量巨大所以相對便宜,並不是狗頭。它肯定地是性能不及新銳鏡皇,好壞只由人運用,有的人只拿來做「特效」算是賞識它的某些表現。觀察到一般幾以玩票心態—有幾人真去搞「pure photography」,真拿了 M42 相機來用?—並不能真正認真對待它,更讓俄頭在一般 dSLR 玩家之中,始終是低檔、特效狗頭。其實俄國鏡頭之中,除了此太陽神外,仍舉得出比較有名且有實力者,然而話題性則較為不如,也就鮮少受到注意。在「旁門」之中,譬如 Industar-22 標準鏡頭,和 Jupiter 品牌是受到相當認可的。玩俄頭雖然大部份是由於門檻低,但他自有特色和能耐。

目前的攝影器材、耗材很夠用,沒有要「升級」4×5 或者再收一部中幅機—小幅已然定下,相機要麼用到報廢,135 鏡頭只有出,不會新增—,倒是收了個 ø49 mm S-M-C Takumar 3.5/28 的方形遮光罩,M42 幾個中短焦距很有得用,特別是「和平一號」。既然取得 ø49 mm 中黃鏡,認真來說配置適當的遮光罩有其必要。圓形的會切角形成暗角;以特地設計過,邊角向外拉的矩形配合 frame,才是比較適當。


---------------
[1] 不要放得巨大,應該是還好,前提仍是拍攝時穩定,力求提高銳度。用於數位相機經驗比較不討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