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1

西格提巴哈無伴奏不好聽但是音樂很好 (2011-11-21)

「西格提 (Joseph Szigeti) 巴哈無伴奏不好聽,但是音樂很好!」

別以為我說西格提的錄音很爛!只是無伴奏「曲子寫得好」,是「客觀好音樂。」

我上頭記敘聽西格提無伴奏錄音的感想語中或有些「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意味在。我以為,在這個錄音裡,旋律聽來是很艱苦的。音樂有相當部份是「噪音」,有弓弦摩擦的噪音、手指按絃、指板上的回聲、琴弓微微碰撞琴箱的聲音,當然還有呼吸聲。這些聲音,和琴音一並組成演奏的音樂表現。在「無伴奏」的打底和絃進行間,西格提(以及其他音樂家)以自艱苦出的噪音,用右手微妙又大刀的施力,填補技術上不可能的同時 (synchrone) ,用「力」造成美,用「力」銜接點(句中單音)、線(句讀),以至完成全曲。

與此相較,很「美」、迴盪的錄音要不就是混音得巧,借助錄音場地的殘響或者借助技術後製,要不就是錄得不夠仔細。不見得這樣就不是(好)演奏和(好)音樂,只是比起來「音樂」地卻是少些了(less musical)。



很久以來再一次參與比較認真的音樂會,不是傳統的台上演,是以大師「導聆」、間以現場四重奏演出和錄音、錄影作主題演講。從大師所講的內容看,安排現場四重奏除了讓青年音樂家以室內樂小編制面對觀眾外,也是大師意欲要介紹給觀眾「音樂的態度」在如重奏音樂家之間的彼此聆聽和合作。其實,這在獨奏(如鍵盤音樂)之中不也是如此?音樂家必須「聆聽」,必須能做到「發聲」,可不是隨便吹打撥弄出個聲音而已,而是精緻的有目的行動。

現場聽四重奏,的確比經驗中的精緻錄音多了些什麼。音樂甫起,起初油滑的(絃樂器的特點!)旋律進行著。演奏者的皮鞋摩地、呼吸韻律和身體動作, "denn Alles gehört dazu",到獨奏的力道,「和」絃的大動作連續下弓,這些投入和自我表現才是音樂展演、習樂的初衷和目標。大師如是說。

音樂也就在此中,是一部份人特別精研,也是所有人享有著共同部份的元素。

[Original post 2011-11-15]
In my opinion, the unaccompanied partitas & sonatas BWV 1001-1006 performed by Hungarian violinst Joseph Szigeti (Duoset by Vanguard Classics ©2004) [in the recording indicated, they] are not as juicy as modern ones, but he draws profound music.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