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5

三位在第一、第二鴉片戰爭留名的 Elliot(s) (MAY 2012)

外國人名的音譯(可理解為,但不全然為 emprunt,除此還有類「轉寫」的概念[1] [2]),從來在同時或後世都有著不小的問題。古代採官話、方言譯音,採用字詞考就程度不一,或因襲佛經字眼,屈就外方言語,影響選擇的因素多而隨機,較少一致性的考量。[3] 這樣的情況,至近代遇上中西交流普遍先就用詞,基本上會作儘可能較中性、又不能失於俗鄙的字眼。有的人名因誤解、誤讀,造成音譯的不一致,古今難免如此情況。如 Benjamin 作德語發音, ~ja~ 並非發「傑」音,乃近「亞」音例;同一詞在近代英語則反之;Walter 之 W 作德語發音讀 [v],非[w],因此並非「華特」或「瓦特」,乃更近於「乏特。」不考察作者的背景,一概以英語名之,則差別在所難免;也將在有更多認識之後,產生不同的,競爭的譯名。這樣的情形,造成文化傳播的混淆,反失去音譯作為便乎指稱的效用。
中學歷史課本講到鴉片戰爭,一定會提到「懿律」和「義律」二人。這兩位英人不僅在外交政治和軍事上打倒積弱的近代中國,也間接因為八股教學苦了數十年來多少學生。今天看來,用清史所載音譯名作為歷史教材,基本沒有錯。但要拿來考試,字字不錯地背誦,就失之於鑽牛角尖。比如說考題:
______迫於無奈,終於配合交出鴉片煙,在虎門海邊全數銷毀,人心大快。但是______此舉引發鴉片戰爭和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答案:義律、林則徐)
又,
______率領遠征軍,擊潰清軍,迫使清廷與英國簽訂極不平等的《______》,割讓香港,英國並取得領事裁判權,開啟清末不平等條約的惡例。(答案:懿律、南京條約)

******

以下資料取自維基百科、en.Wikipedia。

查理·義律,Sir Charles Elliot, KCB (1801 in Dresdn - 1875) 林則徐虎門銷烟時任英國「在華商務總監督。」[4]) Wikipedia:Charles Elliot [LINK]

喬治·懿律,Admiral Sir George Elliot, KCB (1784 - 1863), WIkipedia: George Elliot [LINK] 曾為
戰前英方全權代表(和派遣艦隊總司令),以義律(Ch. Elliot)為副使;1840年因病辭去此職,由義律接任。

還有另一位「查理·[義]律」,Admiral of the Fleet Sir Charles Gilbert John Brydone Elliot, KCB (1818 - 1895),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任船艦指揮官。後官至海軍上將。Wikipedia:Charles Elliot (Royal Navy officer) [LINK]

另外,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語:First Opium War;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後果是在1842年簽署中英《南京條約》維基百科:第一次鴉片戰爭 [LINK]、Wikipedia: First Opium War [LINK]、維基百科:[LINK]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語:Second Opium War;法語:Seconde guerre de l'opium,1856年至1860年間),參戰方為英國、法國和中國,分別為海商糾紛和教案引起英法聯軍。維基百科:第二次鴉片戰爭 [LINK]、Wikipedia: Second Opium War [LINK]

戰後有所謂天津條約(1858年,分為《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中俄天津條約》),由大學士桂良代表與各國簽訂。
維基百科:天津條約 [LINK]、"Treaty of Tientsin" [LINK]。

1860年,分與英國、法國和俄國(調停國)簽署《北京條約》。
見維基百科:北京條約 [LINK]、"Convention of Beking" (aka "First Convention of Beking") [LINK]


---------------
[1] Vinay, J.-P., Darbelnet, J. (1966): Stylistique comparée de l’anglais et du français. Paris: Didier, pp. 46-55; Vinay, J.-P., Darbelnet, J. (1966): "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 Translated by J.C. Sager and M.-J. Hamet. In Venuti, Lawrence (ed. 2000):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 84-93.
[2] 除了 emprunt 以外,在華語文單字的選擇考量尚牽涉到意義面較隱微的等值「搬移」,即能夠在字面上表現主觀賦值。可舉如女性和男性的名字,用字類別有所不同。
[3] 原創研究。佛經乃傳自古印度和中亞,關於音譯的部分當在某個程度上保留外方語言古音。從保守因素而言,佛經中的作法可能作為音譯的典範。
[4] Ch. Elliot 頭銜為「Plenipotentiary and Chief Superintendent of British Trade in China」見維基百科:「第一次鴉片戰爭」條目下「虎門銷煙」段 [LINK];關於事件經過描述,另見維基百科:「虎門銷煙」條目下「封鎖十三行」段 [LIN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