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6

聖經翻譯所謂「文士」 (mid-May 2012)

周作人在一篇小雜文裏面,說到作為一個文藝作家,在社會上、文藝界「被」稱作「文士」和「藝人」,兩個名詞都有些問題,至少對於作者而言意思是有著偏差的。「藝人」(l'artiste)一般和表演藝術活動較多有聯結,若度以古意,仍可接受,如「詩書六藝」例;「文士」可謂「文人儒士」,味道甚是正面且高尚的。但在《聖經》中譯裡問題來了:
「[文士的頭銜…] 我意想中的文士這回卻在猶太,即新約上所說的『格拉木瑪丟思』(Grammateus)[。] 我翻開『馬可福音』來查,便見第十四章一節是這樣說:『過兩天是逾越節,又是除酵節;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麼用詭計捉拏耶穌殺他。』中國的文士自然是另一種高雅的人物,但這個名稱卻被猶太人用壞了,實在已經不大相同,或者還不如改稱 […] 容我去參考了類書再說吧。」[1]
周引此句中,直指「格拉木瑪丟思」譯為「文士」,內涵上大不同於「文士」一詞在中國固有的形象和地位,乃稱「這個名稱給猶太人用壞了」,我以為很不妥,且有其思考論述上的根本謬誤。
且先看同處在線上思高本是這麼譯的:
「兩天後就是逾越節和無酵節,司祭長和經師設法要怎樣用詭計捉拿耶穌,而把他殺害 [。]」(谷十四,1[2]
對照周引福音書的句子,那「文士」即「經師」,即專門鑽研、辨難經典的學士。他們除了「審思明辨」,也有神學家就聖經的學理辯論進益的功能。[3]

我以聯邦德國《基本法》(Grundgesetz,GG)作例說明詞語間印證的關係。當知《基本法》是如何「基本」「法」,其為真「憲法」性格,也正合吾人所稱「憲法」者。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規範國體、立國根本和建設目標等等的典章。

戰後德國由四強分區佔領,在軍事管制下重建政治和經濟秩序。1948 年西方國家(美國、英國、法國)佔領區以邦為單位(亦為聯邦憲法架構的合法性基礎)召開「憲法會議」研討訂立憲綱。考量國家不統一,且有「臨時」性質,而名之為《基本法》。[4]

若有疑問「《基本法》是什麼法,基本在哪」專打「基本」者,這望文生疑從上段的點提來說,不去了解《基本法》的名稱內涵和制定背景,「基本上」很不對;又或者,說「《基本法》就是《德國憲法》,就一概稱《德國憲法》」,「基本上」是沒什麼大錯,只那憲章就名為 Grundgesetz,望文迻譯作《基本法》,蓋 Grund之謂地面、「地基」,引申為基礎、基本,而 Gesetz 習為「法」(法條、法叢)之意。[5]

現代的 「憲法」一詞清末才有,由西方和日本傳入的新語詞,意為一規範「國家體制」的,具有法約束力的「憲制性文件。」[6] 「憲法」一詞中,「法」字的意義在華語文中有其歷史和確定基礎,「憲」字則是「法」的形容詞,是近代吸收西方法理思想和參酌現代國家制度,因應需要而造的新詞。因已見於《國語》,是為「舊瓶裝新酒。」[7] 學者因《基本法》中明文闡明精神,使用「基本法」作為 Grundgesetz 的譯名,據以有其論述有效基礎。

再來看「文士」是優是劣,是褒是貶。

先錄福音書原文,作「γραμματεῖς」,略即「格拉木瑪丟思」:
ἦν δὲ τὸ πάσχα καὶ τὰ ἄζυμα μετὰ δύο ἡμέρας. καὶ ἐζήτουν οἱ ἀρχιερεῖς καὶ οἱ γραμματεῖς πῶς αὐτὸν ἐν δόλῳ κρατήσαντες ἀποκτείνωσιν·[8]
拉丁文作「scriba」:
Erat autem Pascha et Azyma post biduum. Et quaerebant summi sacerdotes et scribae, quomodo eum dolo tenerent et occiderent[.][9]
兩本德文聖經,用的詞面略有差異,其一,「Gesetzeslehrer」:
Es waren nur noch zwei Tage bis zum Passafest und der Festwoche, während der man nur ungesäuertes Brot ißt. Die führenden Priester und die Gesetzeslehrer suchten nach einer Möglichkeit, Jesus heimlich zu verhaften und zu töten.[10]
又有「Schriftgelehrten」:
Es war zwei Tage vor dem Pascha und dem Fest der Ungesäuerten Brote. Die Hohenpriester und die Schriftgelehrten suchten nach einer Möglichkeit, Jesus mit List in ihre Gewalt zu bringen, um ihn zu töten.[11]
兩本的翻譯策略有著很大的出入,一則重清晰表意,一則幾可謂僅以必要的語言手段,較貼近於希臘文原典的模樣。名詞方面,重點處如「司祭長」的表現,二本間的差異,足以影響認知和想像。上面的 DBG 本作「führende Priester」,下面的EÜ作「Hohenpriester。」按照 DBG 本後附的小辭典,凡譯作 Priester(司祭職)者有三解,分別是此處出現的「führende Priester(P. 是多數形)」、「oberster Priester」、和單純的「Priester。」按 führende Priester 是指一個小班子所屬的高階司祭,自然是有著相當的政治地位的;「oberster P.」當為「大司祭」,在 EÜ 本中使用的「Hohenpriester」若以單數形表示成「der Hohenpriester」即可表示為同一意思。[12]思高本「司祭長和經師」中,看「司祭長」不能明瞭是一個,還是多個。若是一個,理應非最高的「大司祭」,這點分別在谷十四,53節(含)以後數度提到這幾個辭彙可以看出。「司祭長和經師」一節中的「司祭長」和「經師」分別都可以是多數的,不成問題。

「Gesetzeslehrer」照辭典的解釋[13], 是受過專門訓練,以解釋律法(Gesetze,這是指猶太律法,特別是梅瑟五書而言)為務的神學家;也因為律法規範生活習俗,也帶有強制性的社會法秩序意味,因此他們還具有相當於今天律師的角色。到了新約時代,這些律法專家大多屬於「法利賽人」,一個宗教政治「黨派」或者說,猶太人中的意見團體,主張嚴格奉行聖經以及傳統教訓的一切。

兩個德文字的比較,「-lehrer」指的是行教誨、提供專業意見的「師」字輩,如律師的意思,而「Gelehrter、Gelehrte」一般意會為「學者」,富學問的人。兩者是可以有交集的,但選用字的分歧顯有觀點不同的緣故。

KJB寫的是「scribes」(《英王欽定本》):
After two dayes was the feast of the Passeouer, and of vnleauened bread: and the chiefe Priests, and the Scribes sought how they might take him by craft, and put him to death.[14]
網站提供另一版,《標準本》:
After two days was the feast of the passover, and of unleavened bread: and the chief priests and the scribes sought how they might take him by craft, and put him to death.[15]
兩版基本上差異不大,除了1769年版拼字有現代化,看上去差異最大的也在於此。「司祭長和經師」一語(思高本) ,KJB 寫(譯)作「the chief priests and the scribes」,尤其是後者,字型更近於拉丁文的「scriba」,至於前者則類近於上述 DBG 的作法,意略同。

名詞「scriba」(陽性)這個字按照字典解釋,和同源的「scriptor」以及意涵上相關的「librarius」同義。義解為書記者、代書人、秘書(職)以及猶太人的「經師。」[16]動詞不定式「scribere」意為「記、述、書、寫」,在此基本的「書寫」意義之上,也具有「告語」的意思,但總脫不了文牘檔案就是。[17]

「γραμματεῖς」,「格拉木瑪丟思」可以概略地提,主要也是偏重於文字(grammata)的工作者。在古代,識字且精於操作文字的,該有相當的政治地位,也多和宗教事務有緊密的關係。然而這「grammateis」究竟是怎麼樣的「文士」,如何「被譯成」scriba 或是 Gesetzeslehrer 或是 Schriftsgelehrte,或是「經師」,最好還是查考較詳盡的字典以明本末。

周引「格拉木瑪丟思」確為「γραμματεύς」,但究該處聖經,是以多數形,作「γραμματεῖς」nom./acc. 皆如此,詞尾音稍有變化,[18] 意思不脫前述在譯文語言中採用的單字所表示者。[19]

音憑「格拉木瑪丟思」是不錯的,意會固著於中式傳統概念的「文士」則誤,如同以今「憲法」比諸春秋時「憲法」之謂,或者籠統的「綱憲」之語所發生的謬誤。我以為《思高本》 在此做了很好的改進,考量「經師」在猶太社會和政治法律組織中的功能和地位,取其為解「經」作「師」者,應不會帶給老周同樣的困擾了。

P.s.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1節於:聖經公會(編,1972):The New Testament.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and Kuoyü Union Version.(1946) / 新約全書。中英文對照。此本和周引本幾乎一致:
「過兩天是逾越節,又是除酵節;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麼用詭計捉拏耶穌殺他[。]」(頁 142)
但見同處所對照英文,不同於上引二版 KJB:
It was now two days before the Passover and the feast of Unleavened Bread. And the chief priests and the scribes were seeking how to arrest him by stealth, and kill him[.](頁 142-3)
又在《文理和合本》中同處,偏文質的語言作「士子」,則無「文士」的困擾;本文所討論的問題,正出自白話的《和合本》。[20] [21]


---------------
[1] 周作人(1983):「文士與藝人」,於周作人文選一。楊牧(編)。初版。臺北市:洪範書店,頁 129-130,尤於頁 130。
[2] 思高本線上版,陽春的功能頁,要自己點書卷,捲動尋找,沒有自動分章功能。周所引「馬可」即「瑪爾谷」(Markus, Mk.),簡為「谷」;可能容易混淆的「馬太」或「瑪竇」(Matthäus, Mt.),簡為「瑪」,特此註之。[LINK]
[3] 古猶太國和羅馬治下以色列地區實行以聖經為根本的律法,經師(或神學家)形同社會中具法權的糾察者,以及支持宗教法統治基礎的機構。新約聖經中經常將「法利賽人」和「經師」並提,「經師」尤指「法利賽黨的經師」,與耶穌所傳教訓有尖銳的對立,或者說耶穌是相對於經師的解放者。見谷一,22及谷二,16和以下等例;也參考維基百科:法利賽人 [LINK] 的內容。
[4] 孫炳輝、鄭寅達(2001):德國史綱。第一版。臺北市:昭明,頁 509-510。
[5] 除了「Gesetz」(法),注意「-recht」譯為「…法」的情況,如憲法之為「法」稱為「Verfassungsrecht」,概為一學理上的抽象名詞,非獨以指稱某一部憲法所用。「Recht」意亦為「法」,但指「法的範疇」言,如「Datenschutzrecht」(資料保護法規),包括各種因應需要所制定的法令類目(Gesetze),也或者是用以稱呼「法律書」(Gesetzesbuch),如「Bürgerliches Gesetzbuch」(《民法典》)例。語用上(這裡應該要引據)法條行文「X hat das Recht, ...」,意思準同於「X hat die Befügnis, ...; X befügt sich ...。」眾所週知,中華民國的法典很多辭彙、概念句,是從德國法典經過日本法典間接寫進本國法典,是以透過日文翻譯接受日文漢字或再演化來的。近年有直接由比較法學家參考德國立法傳進的新法意和造法,不免有專家意見的翻譯成份在裡頭。這專家意見也不難看出揉合「傳統」的痕跡。「Verfassungsrecht」見 de.Wikipedia: Verfassungsrecht 條目之簡述。[LINK]
[6] 維基百科:憲法。[LINK] 又民初有《約法》,其地位略同憲法,唯國體初變,國家機構和功能尚未大就,《約法》乃在實質上和制定的民意基礎上具有臨時性格。
[7] 同上註。同條目中亦及於《德國聯邦基本法》的憲法地位,於註五處引用基本法第146條:「基本法的適用期[:]本基本法在德國自由統一之後適用所有德國人民,德國人民以自由意志制定通過的憲法實施之日,本基本法失效。」
[8] Evangel. sec. Marc. XVI,1,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documenta catholica omnia. [LINK]
[9] Sec. Marc. XIV, 1; Nestle, Eberhard / Aland, Kurt / Aland Barbara (eds., [1906]2002): Novum Testamentum Latine. Stutt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頁 136.
[10] Mk. 14, 1, in: Die Bibel in heutigem Deutsch (1982). Stutt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N.T., p.58. ("DBG")
[11] Die Bibel. Altes und Neues Testament. Einheitsübersetzung ([1980]1995). Freiburg et al.: Herder, p.1148. ("EÜ")
[12] Die Bibel in heutigem Deutsch (1982). N.T., p.323.
[13] 同上註,頁 311-312.
[14] Mk. 14,1,KJB 1611, the Authorized Version, King James Bible Online. [LINK]
[15] Mk. 14,1,KJB 1769, the Standard Version, King James Bible Online. [LINK]
[16] 吳金瑞(1965):拉丁漢文辭典。初版。臺中市:光啟,頁 1255。
[17] 同上註,頁 1255-6。
[18] Perseus 4.0, Perseus Digital Library, Tufts Univ. [LINK];我非直接查詢Perseus 4.0,而是由 Lexilogos 工具轉出結果。[LINK]
[19] Strong's Greek, Concordance § 1122 "grammateus". [LINK]
[20] 文理和合本(1923 年修訂版):《馬可福音》,於維基文庫 [LINK];文理和合本於維基文庫之首頁 [LINK]。
[21] 和合本(有稱「國語和合本」,1919/1989):《馬可福音》,於維基文庫 [LINK];(國語)和合本於維基文庫之首頁 [LIN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