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9

紀事 (2014-12-29)

前些天讀到訊息,電子相機不多使用,電池的耗費相對地比較不值。[1] F80 應常裝著片子,三兩天換他上場,時間拖長沒關係,而不是沒在用就空機擺著才好。買 24 格軟片正是這目的,未來藥水或可減少,但要兩捲兩捲一起作業。

電子機配電子鏡—自己說就是為了 Nikkor 50 才有了小小的 Nikon 設備—,手動機配手動鏡。願意用自動對焦,改成中央對焦點(包括測光,如此可採取點測光模式),半按鎖定。這部份的操作和輕便機一般,但是以往我是真不會的。相機上手就在手中掌握,發生過兩次失誤,是在開啟電源時「脫手」,一碰就過片—浪費一格—;檢討起來是要用的時候開,沒用的時候(沒上手時)就關閉。這一條紀律如今更明確地描述了,要牢守才好。

半年內有四捲反轉片的計劃,120 目前—或者說當然—要用在 M645,沒別的;135 則在 K 機還是 M42 機上不決,偏向 K 機(SMC K 1.8/55),長鏡轉接使用 S-M-C Tak 135。

想發財買一臺 Bronica 66 「two-quartre」全機械機,但是濾鏡搞不定。或如以一個 67-62 甚至 67-58 降轉環來使用現有的。這樣的設備比一臺比較好的 TLR 要容易,那些 Rollei 規格的濾鏡才真難搞。Nikkor-P 甚至 Nikkor-H 75 mm 都具有很深的前消光斜面,前鏡片其實不大,或許有降轉應用的空間。現有 52 mm 口徑當使用時,來試試 52-49 降轉看會不會出包。

當然,如果相到狀況可以的 M645,再多一臺機身也是選項,而不是跳又一個系統。然全機械確是個重要的考量。

廠商在一般人沒容易注意的小處減少成本,如以前提過 Tak 3.5/135,早期有 f/4 的定位,後來就取消了;[2] 標準鏡上頭,儘管在 old-schoold 的年代,可在較低定位的產品上看到些細節。到七零年代中都可謂真材實料,什麼等級就是什麼貨色,但都有一定的水準(曾引過人說 Voigtländer 只有檔次之分,沒有好壞之分)。在 SMC K 1.8/55 上頭,f/1.8 下來不是 f/2,應該是 f/2.4 或 f/2.5![3]

同樣的規格,在早十幾年的 Auto-Takumar —我的叫作「Auto-Takumar」,實則接近「Super-Takumar」,Asahi-Pentax 的黃金時期—即老老實實做出 f/1.8 — f/2 的標示。在 Nikkor 上頭,一直都只有整格標示和整格定位,但居間行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在電子鏡 AF-D 1.8/50 上頭,很特別的是具有 f/2 到 f/1.8 分開的檔位,或許不真正稱為檔位,只是規格化了的光圈相對位置。

今疑似給喵啊咪電到。一度摸到他頭上有個骨突,手指呼地刺麻,稍候就找不著也「沒電」了。更有可能是物理現象,而不是貓的腦神經漏出來。



---------------
[1] 「agbuggy」:【想請教一下F80電池的續航力】,mobile01 討論串(2010)[LINK]。
[2] 〈收老鏡 Super-Takumar 135 早期版本 (2014-09-27)〉,YOSEF [LINK] 和〈記 Super-Tak 135 到手 (2014-09-29)〉,YOSEF [LINK]。
[3] 〈夏愨村Fujinon EBC 55mm f/1.8〉,我就是老鏡器材控!2014-12-02 [LINK]。作者提到我所敘述的情況,對比 Fujinon 在 f/1.8 到 f/2.8 沒有檔位,Pentax 還比較給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