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3

「fa♯-si♭」— 以 BWV 1001 Adagio 為例 (2014-07-23)

曾領教過說 Johann Sebastian Bach 作品中充滿「數字密碼」,就密碼不密碼的個人沒意見,但是在節奏或「模塊」之外—這裡直指 A. Vivaldi —,從純音樂(?)角度來說,一些音程或者和聲確實構成作曲家的特徵,或者風格。談「密碼」的,不如白話「為了探求作曲家用這些的目的,至少在結構或整個作品(work、œuvre(s))裡頭,該特徵的地位和功能」。

我沒有做系統研究,只較為中性地看待
sharp-fa ~ flat-si
一個小三度加一個半音。要說這是大三度還是減四度,此「判斷」之中就有著判讀的「方向」性,也端視研究者怎麼看。如果用 sharp-fa 作基音,往上一個正四度為「sharp-fa ~ plain-si」。出現在 BWV 1001 終止式之前一個小節首—類似案例不少,只是隨機注意到,以此處為題,綜合一下至今的想法—,像是音階上行間的「跳 tone」,先有些前提:

BWV 1001 是 G 短調(g-Moll),調號 flat-si、flat-mi,在「sharp-fa ~ flat-si」裡頭,flat-si 是沒有變化的小三度中音(En, Dtsch Mediant[e]、It. caratteristica),[2] sharp-fa 是 G/g 調導音(subtonic)[3],通常使用和主音為半音關係。

如此說來,這兩個音在 g-Moll 音階上,都是合情合理,沒有作怪成份,但是其中「一跳」跳出個學問來。個人以為,正是 Johann Sebastian 常用,才好拿出來做個文章。[4] 實在講音樂進行中的「聲音」哪個不是隨意「arbitrar[ily]」,隨意的另一面卻是刻意,隱涵著「這麼進行即『不證自明』地具備合理性」。四度的跳躍—我武斷地認定例如 BWV 1001 Adagio 末尾此處的「四度」為跳躍,為音階的縮短,其寓意我不多猜測—,從主音來的轉折,骨子裡其實是個 flat-sol ~ flat-si,大三度,但不讀作 ♭sol ~ ♭si;再往前看一段上行音階即可以明白,長長的鋪陳為終止式
(sol) - ♭si - (la - #fa) - sol
和前述扯到的上行音階一塊兒看,這裡可以強調出來
do - ♭mi - sol - ♭si
哪個音沒有明明正正帶到?就是屬音(上五度,Dominant[e]) — Re。或許可作個玄密符號的研究題目。屬音作為三和絃的一部份,卻不參與決定長短調性;省略中音的五度總可以湊合或者作為行進的紐帶。再看一次最後強調的部份,其實隱涵著下一個三度音就是 Re,一個被隱去的聲音。


---------------
[1] "Violin Sonata No.1 in G minor, BWV 1001 (Bach, Johann Sebastian)", IMSLP — Petrucci Music Library [LINK].
[2] 維基百科:中音 [LINK]。
[3] en.Wikipedia: Scale (music) [LINK].
[4] 不僅於音列進行,也常見有作為參與和聲的材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