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3

2022除夕燦光寮-侯硐-四腳亭順記北宜行

今 2022年除夕不例外出行,雨勢暫歇。清晨到牡丹親水公園時只見陰雲四合,毫無轉晴氣象。我還有幾支XP2 120於二月屆期,須儘快消耗,自然不會採用 645 SLR。

更前日到四堵古道一行,當日清早抵達縣界公園,在車上裝了片少歇等雨勢減緩。直到十點前一刻才得動身。身上帶的是搭載奧巴 D.Zuiko 75mm 的 Airesflex,從安迪阿伯那邊收來數月未曾實用。





四堵古道自縣界往回新北方向起,有人工敷設枕木,以及碎石路,大致容易步行,只是連日天雨少人,路面有些小動物刨坑。行至北宜公路邊指標約十分鐘就此打住回頭,嘗試對一形狀有趣的鳥巢蕨攝影。

天!這陰暗的天色裡又在森林下層,老機的對焦屏上只是勉強有影像,而且僅限中央可以辨識,anastigmat viewer 不是四角失光而已。總之克難按了第一格-其實是無效的,容後敘說-之後,再拿小相機捉刀。

一路並沒有其他特別有趣的事物,我只能想好接著當如何利用這一天跑了大老遠到頭城。看看車子需要加油,距離頭城或礁溪只需走完九彎十八拐就到了還可以找東西吃兼玩耍,就往頭城小旅行。補充之後回頭往坪林闊瀨,一路上都在下雨。到中坑古道口舊地重遊;闊瀨吊橋在魔法學院後方,未有開放,便只是踢踢公路看看風景,上車續行。公路到底原來是繞經威惠廟,如此對這條路便有完整心得了。走省道去暖暖上高速回不提。

隔一天等到年前預報放晴的除夕當日,主要目的是去楊廷理俓的牡丹端,這是在半年前四人行的澳底牡丹行暗定下的。親水公園處溪水勢大,往上游行去登山可見水量特別豐沛。燦光寮段至今走過兩回,已然可說熟門熟路,經去年滑倒的「渡口」處,實還算平緩。[1] 


淡蘭古道手作團隊規劃的水路不夠逕流循道,行走數段多有漫延。在水壩遺址處,雖處壩上急流,猶較平時豐水。




過三(?)木棧後抵過溪處前立牌提醒山洪暴發勿過溪,觀察溪水雖然仍可行過,不免危險,於是放棄。話說今日目的也不過過溪後不遠,都無攝影想法即大可折返。往回登山口途中再經水漫流開闊處,才有興緻來一發也。身上背著 CL,就用身上的器材,省得翻背包。


離開牡丹走北37 回頭去侯硐神社。此間在去年一月份由雞母嶺路走下往瑞芳經過,但無心情一訪。其實只有入口石造鳥居,其上又一傾頹木造鳥居而已。有石階下通往侯硐鬧區,我繞往「一百階」繞開神社崁回車子。


接下來要往四腳亭砲台。Google 導航四腳亭砲台是到深澳坑路狹窄巷弄間,再步行上山。我放棄此處改往第十公墓(瑞芳運動公園預定地)。[2] 

數年前 carryme暖暖行經台 62下曾見四腳亭砲台指標,導航改往四腳亭車站,走四腳亭埔路果然找到往四腳亭砲台步道入口的指標。步道經過「顏家古厝」前行望見一大戶鐵門民宅邊即是登山口,距離 1.2公里。

登山步道絕大部分有敷設枕木供行踏,路況頗佳。一公里餘的行山徑上行對久未鍛鍊者略有挑戰性。半途有過港山展望平台可以遠眺養眼,視野頗佳。其餘約七百公尺至遊客服務中心(古蹟區尾端)平坦順遂,不一會兒便抵達山頂平台,旋望見低位砲座(佈設四門 120加農砲)和附屬設施。




砲台區大致呈一鐮刀形,沿山頂狹長佈局,高低位砲台相鄰,其他有兵舍軍火工、武庫等設施。據介紹是基隆一帶面積最大的砲台設施遺跡,但主要對付的是基隆河、瑞芳等乙未戰爭痛點,[3] 相對其他對港區對海據點缺少爛漫景致,也因此較少遊客到訪。在此逗留些許時間,吃喝帶來的垃圾食品後,準備來殺底片。按過一番之後,才發現 Airesflex 過片旋鈕果如說明手冊講的中有一個外觀看不出來的按鈕可按下解鎖,也就是前面白打了。[4] 同樣在接近的位置,稍不同的朝向用 CL + Skopar21 端掉整個掩蔽部前景。

回程本有考慮走三坑子,再迂迴回停車處。仔細琢磨路線會是走下四腳亭埔再爬上半山腰,看起來步道路程短一截,實際上可不好走。循原路折返,下山相對爬山要快許多,也是因為對道途不再全然陌生。至此結束今日的行旅,接著過鐵腿又背痛的新年。



[1] 楊廷理古道出澳底 02Jan'21 LINK
[2]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064): [新北市瑞芳].四腳亭砲台.四腳亭步道.三坑步道 LINK
[3] 維基百科:四腳亭砲台 LINK
[4] Airesflex 是 autiomat,解鎖過片可帶動一格的長度後機械停止,不怕過頭。無紅窗設計。

2021-01-05

楊廷理古道出澳底 02Jan'21

牡丹車站—燦光寮古道—楊廷理古道—雞母寮街/土地公嶺路—北102甲—台二線/澳底。


元月二日趕早搭車到牡丹,一出車站就往老街方向亂闖,到慶雲宮後再折回站前,就踏上走古道的路。本意實在是走「石笋古道」接楊廷理古道,可是行前沒有好好了解走法,[1] 現場甚至連「楊廷理古道」指標也沒見著。遂跟著「貂山古道」指標走,想來稍後會有些眉目才是。剛過9點起行,途經路線圖描繪出個「前行兩百多公尺站牌岔路急右拐」的印象,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好容易抵達往貂嶺古道的路,不一會兒就是車道盡頭,轉為行山徑。入口有路線圖未再詳讀,心裡只有個等等要走個向右髮夾彎的想法。右手邊是溪流(牡丹溪),見一個缺口,若水勢小且可踏石拉繩而過,此時水量尚豐,有釣客悠然。過溪隱約一條路徑行過,我決定要在這裡「右拐」。

踏下幾塊岸邊石,溪水裡的幾塊石頭一看就不好走,更多的是淹沒在鞋面以上水裡的石餅。走三五步發覺無法涉水前進,決定倒退。釣魚大哥還叮嚀要小心腳下,問需不需要幫手,我答道決定回頭,謝過。才這麼一眨眼腳下真打滑了,便躺進水裡。幸好緊抓著繩子,很快站起僅得半溼,大背包避免後倒頭部撞溪石的悲劇。釣魚大哥說前面還有可過溪的地方,不用急。

回到路上,指標指著往前九百多公尺是水壩遺跡,就是沒有「楊廷理古道」這幾個字。想想就跟著走吧,放棄行程之前多少看看風景,實在走不下去就回頭。今稍回溫,一路細雨不很冷,水門構造上按了一個快門。幾人同路先過,整天遊程之中也就看過這幾人,後來更是前望後顧隻身孤獨。

古道走了約一個小時才見到指標,目前稱作燦光寮古道,接著稱為楊廷理古道。下一個點是燦光寮鋪跡(+30 min)。路況是普通的越野山徑,沒有特別的難度。

高高低低走著走著,由於連日陰雨,道上積水泥濘明顯,鞋襪除了落水半溼,越多泥跡甚且有踏入幾近腳踝的深陷處。

曾有一段時間懷疑這路徑是否會髮夾彎折回牡丹步道起頭處?經過幾處溪水,有的稍寬,有的不過幾步,再後來不過一跨,然後林中逕流、水流溝道,全無繞回原點的跡象。至少已經走在楊廷理古道本線上,目的澳底的穿山路了。

 

 

 

抵達燦光寮鋪跡,有說明牌,有標示柱,遺跡之中僅存雜樹和勉強可辨的石堵。停留不久即繼續前行。

經過在此前後一老屋遺跡時遇到一條狗,起初還喝叱他,然後觀察到狗並無敵意,或許想跟著人走出山區,便招呼牠。狗兒腳步輕快地跟了一陣又跑開,遠遠咆哮幾聲之後再也不見,回歸山林去也,各奔前程。不多時(12 min)越過產業道路一小段,往黃吉祠有指標及路線圖。黃吉祠是現今產業道路旁的壓艙石壘成的小小土地廟,旁邊有一石碑,石碑上刻了字跡模糊判斷是獻錢人士芳名錄。古道繼續走祠旁行山徑,離開產業道路。下一個地標是距離 2900公尺的慈願寺,其實就在古道本線出口到雞母嶺街附近。 

走入林間,青石錯落,左岔右塗。由路線圖示可知接下來要取左,但是很奇怪地登山隊路條突然一條也不見,最後有驚無險,路線可以以常理判斷,又或者實則有路跡又無阻擋者都可以走。

半小時後,「看到海了!」


正面迎接夾帶水氣的季風,步道又溼又滑,道旁忽地嗡嗡竄起一隻大虎頭蜂,嚇得我在上坡跌了一跤,開啟古道本線末段的下行溜滑之路。[2] 前面經過高壓線塔座,有的段落是斬倒比人高芒草闢出來的,有的則是長了綠苔的濕潤泥土路,普通登山鞋實在招架不住,綿綿細雨天氣在這裡即便穿著雨鞋也得分外小心。再四十分鐘後,在農家狗兒警覺的咆哮中終於結束血淚慘烈溜滑道。這裡可轉往雞母寮街及福安廟,然後接上北102甲。我是從此走產業道路接北102甲,路線相近,只是回歸「文明」。

此處(土地公嶺)仍是淺山丘陵地帶,多開闢梯田。事後了解這茭白筍田的地景似乎和雞母寮相近。不過十幾分鐘便走到縣道,後面還有得走哩。


沒幾步路轉彎看到紀念碑。接著還有路標往桃源谷往虎字碑…這是可以接草嶺古道的意思。

 一直到文秀橋頭,兩條路交叉口有個亭子坐下休息,已經下午二時,超過預定進食的時間不少。看看是有多慘烈:不就是帶了些泥巴麼!?

在 14:45左右抵達台二線,澳底國小搭791到福隆,在福隆車站趕上南下的列車。自此坐了許久,要下車時站起來才發覺沿路摔倒撞傷的腳痛得緊,得跛個一兩天肯定的。

攜帶的東西:

登山杖一支

三腳架、三維雲台一組

CL + CV21, Elmar 9cm, I-22

CL + Nokton40

Nikkormat EL + AF20


[1]〈雙溪.石笋古道(石筍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a href="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330.html">LINK</a>]

[2] 有岔路山友指標台電保線路(前/右線)及楊廷理古道舊線(左線),今取古道舊線。

2020-08-30

30AUG2020-accessories

新買了幾個小東西。心血來潮再買一次 Bessamatic,為了讓轉接很難用的 Color-Skopar 能再出門衝鋒陷陣,也可以順便試 Retina DKL 鏡,據信是不能通用,應該是 Synchro-Compur 葉片快門設計把兩家隔開。Retina 機一則沒有看到理想標的,一則據說柯達的相機造工遠不及福家,擺著偶而轉接玩玩好。

然後是重要的小配件,一個 magnifier eyepiece,本著八成信心水準成功裝上 KM。還想當作大相機對焦屏的替代方案,然而似乎不適用。這個東西可以把一般觀景窗裡看得差不多的瞅到相當清楚的程度,也就是說這麼一來可以在菲林機上面用微距鏡頭對到很精細了。

旭光學原裝紙盒和皮套(已收在裏面),和 135 菲林筒外盒相近大小。


此外還收了一本《Fotografieren mit Bessamatic / Ultramatic》相機攻略,作者是 W.D. E,amuel,1967 的修訂 5 版。書內容和當代的相機操作攻略不一樣的是放了很多資料,關於蔡福的幾隻鏡統統都有。這才是怎麼操作相機之外最寶貴的部份了。